拯 救
人民路小学 冯兰兰
题记:教师,既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又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时间长了,做教师的内心总会生出些许神性——拯救灵魂!或许因了那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吧。可事实上,我们真的能拯救一切吗?
从教二十年,努力二十年。从教生涯起源于农村,但即使如此,也并未改变我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正如曾经在博文《低处寻光》中所言,“虽身在低处,但心亦高攀。朝着微弱之光追梦远行,领略不同于此地的风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心若不动,风奈我何?丰盈精神,寻光而去,滋养教者之心,安宁烦躁之气!”二十年来,无论在数学、音乐还是在语文岗位,一直信奉自己的人生格言——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好。所以,一路走来大步流星。如果不是遇上B君和他的妈妈,估计会一直在这种唯我的状态中走下去,以一种昂首阔步的姿态。与B君的相遇,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重审自己的教育执念。
B君,包姓同学,是一个因上帝过于疼爱而与众不同的人。要说他的与众不同,倒也说不清,可他确确实实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妈妈也一样与众不同。今天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B君以及他妈妈之间。
开学篇:我重拳出击,她绵里藏针,结局——我完败!
那是刚接手三年级。8月31日,报名时我布置大家写一篇小练笔,题目是《我的暑假生活》。9月1日上午,这便是我们语文开学第一课要交流的内容。第二天全班61个孩子,只有他一个人未完成。经验告诉我,开学不把这小不点拿下,以后还怎么混?刚接手新的班级,我可不允许这种行为滋长下去,尤其要让家长知道他自己的不负责任。于是,拿起手机给B妈打了电话,请她来一下学校,美其名曰“了解情况。”B妈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家长,来到学校以后,一直在道歉:“对不起老师,我们忘做作业了”,“我们今天一定补好……”心想,算了吧,,也不必揪着人家的小辫子不放。于是煞有其事地表扬了一翻,自认应该有效果了。第二天B君的作业还是未做全,再次与B妈电话,她依然是一副诚恳的态度,于是再教育。结果整整一个星期,B君要么不做,要么少做。这样的情况是从教近二十年来首遇,看来事情并不简单。
后来了解到,B君在一二年级的时候,状况比现在更遭,都是老师们一把手一把手地教到了现在的模样。原来如此,也是自己接手班级时未做充分的备课,未曾做到知己知彼,致使开学首场,便完败给了B君和他的妈妈。
平日场:我和B妈的拉锯战胜负难分,但明显我有些力不从心
平时,我与B妈的不合还真不少。我布置背诵课文,每到检查时B君都是同一种反应:站在位子上,左手食指指着左太阳穴,半斜着身子,平静地说:“我妈说这个不要背”,他还特地把“妈”字拖得很长;布置带文具或其他事务,B君也是少有完成,而且总会理直气壮地问我:“你让我带什么的?我不知道啊。”一脸的无辜;介于B君的作业速度慢,总是难于完成我的任务,便想着或许可以给他少布置作业,这不也体现了圣人的“因材施教”。于是把孩子找来,告诉他以后语文老师的作业可以挑着做。谁知刚放学,便接到了B妈的电话:“老师,你为什么让我们家孩子少做作业呢?你可不能把我家的孩子看得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还是让我们家孩子和别的孩子做一样的作业吧,那样才不会伤害他!”真是无语,有礼说不清了。回家告诉他,他戏言:“反正人家孩子是少做,为何少做的指令要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就不能人家自发地少做吗?”沉思许久,似乎确有道理。此处除了尊严作怪,二者别无二致;期末考试前一天,布置孩子们考试时携带物品,并且在微信群也向家长作了说明,没想到第二天一到校,让大家拿出语文书。B君又从容地对我说:“我跟你说,是这样的,她,不让我带。”B君和他妈妈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无能为力。就这样,平日的较量中,我似乎也没有“获胜”的迹象。
震撼篇:B君的背诵,我的震撼
那是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的第一课时。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其实这首词远远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五句。当年,苏轼大醉后,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情,对酒当歌,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彻悟。”B君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仿佛一直在等这个机会。问他有什么事,他兴奋地说:“老师,我会背那首词。”有点将信将疑,但不露声色。“好,就让我们来欣赏B同学的古诗词《水调歌头》!”只见他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地把这首词背了下来,一字不差。当他背诵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比自己成功地完成一件事还高兴,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而B,同样小脸通红,自信快乐。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他又是下了怎样的功夫才能做到一字不差?我在想,班里除了被我在心里悄悄贴上标签的他,应该是没有一个人会背的,此时被我认可的那些得意门生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君带给我的震撼绝不亚于六月飞雪的冲击力
目标篇:B妈的“望子成保”,我的愧疚
似乎是从很早开始,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都变成了“家”,隐性显性的都是。你看,当孩子们被问及长大想当什么的时候,“歌唱家”“舞蹈家”“作家”“明星”等等光鲜亮丽的职业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听觉。无论多么普通的家庭、多么平凡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都变成了最耀眼、最出色的职业。但独独B妈不是。因为B君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往往我们在讲台上说得吐沫横飞,他在那儿一手托着腮,一边看着黑板,就那样笑着。冷不丁一瞥,心中一惊,到底他的世界里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呢?是不是我们这些老师,都在他的好笑范围内呢?操心的老师们为了B能多听一点,把他调到了讲台边——一个离投影相对近一点的位置。B妈因此找到班主任,提出能不能帮他们家换个位子。问其原因,竟是怕孩子长大了因为视力不好,连保安都当不成!与办公室里的同事事后悄悄议论,无不心领神会地一笑。但想想其实B妈说得多实在啊!她看到孩子的真实,勇敢地面对了这份真实,这实在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勇气!
就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B君竟得了72分,他又一次让我这个老师刮目相看。那一天,若不是一直在外,我真想抱住他好好表扬一番。但我心里似乎更有愧!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身上,我到底倾注了多少用心,给了他多少不计回报的师爱?而他每一点成功的背后,他的那个看似不着调的妈妈究竟付出了多少,我却不得而知。经常扪心自问,如果碰巧我有这样一个孩子,我能给他多少耐心与疼爱,我又会怎样面对老师以及旁人的不解,是否也能如B妈这样,拥有这样宽大的胸怀和不倒的信念?
思考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我是一个普通老师,二十年来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还是第一次遇到。在这里,B和B妈以他们的勇敢生存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以自己的方式慢行在求学的路上。我曾经那样坚信老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我深深以为,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发展一定可以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可在B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相反,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力量之大。透过这种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该去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新教育强调,“学校应该是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我们对这句话中的前两点,即 “学校是学生、教师成长的地方”这一概念深信不疑,但却很少思考“学校同样是父母成长的地方”这一内涵。作为一线教师,平时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就是不少父母把学校教育神圣化,把教师作用放大化的事例,总以为孩子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来完成。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可替代。老师的作用固然很大,但那是一种基于知识传授、道德导向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的教育,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微观的、潜移默化的、身体厉行的影响,对一个人三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不应该存在行为不可挑剔、尊严不容置疑的优越感。虽然当今形势下,教师和学校确实身处于弱势群体一族,尤其是在个别教师、个别学校的一些违法行为被公示于众的时候,,更多的教师被伤及,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教师行为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多年行走于一线岗位,总能看到自己或一些同行不善尽美之举。是,我们不怀疑老师对学生的公心,总说“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希望他好”的人,但我们不能因为老师确确实实有着这样一份公心,就把这份公心当作一切行为的“尚方宝剑”而不计后果。就以本案例中的B君为例,或许这种情况下的父母,其本身的心态与我们所期待的结果相差较远,他们的目标只是孩子能好好地、健康地活着,学习充其量只是一个为人生锦上添花的事情,当这一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不能保证的时候,我们老师有什么理由要求这类孩子也朝着优秀努力呢?再凭心而论,我们老师的公心深处是否藏有一颗小小的私心呢?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任何一个人影响自己的教学实绩考核,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自己的信誉。虽然这是一种形而上的,但我们似乎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大公”下的“小私”的存在。
新教育形势下,学校在促进家校关系与合作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应该立足于“父母成长”的基点,同时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学校和老师应该重新定位,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更应该是本着寻求合作的心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的最佳路径。学校除了正常组织家长学校以外,还应该加强沟通了解,尊重父母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父母的信任支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传播先进家教观念、科学家教方法。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包括育德,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启智,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适当,方法正确;社交,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生存,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等等。
这就是我、B君以及B妈之间的故事!一年多的相处,如果拿以前的标准来看,我真的是输了,没有能让B君在我所希望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地前行,没能实现大家一起前行的愿望,但现在,我改变想法了,这有什么不好呢?B君一直在我们后面,我等等他不就好了,为什么不允许他在后面呢?他天生与我们不同,他的世界只属于他一个人。现在他每天高高兴兴地到学校,有时做一点作业,有时背一点书,有什么不行?作为老师,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难道这样的孩子以后就没有未来?不会的。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我们每个人拥有的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既如此,就不如和B、和B妈“和解”,当然,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和解,”宽容大度,度他度己,修炼师心,从容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