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人物叙事类问题阅读(一)【同步高效晨读手册】

2023-05-10 14:56:27

《邓稼先》基础知识积累

jià   xūn    至死不xiè  躬尽cuì 

pìn     yín     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板书设计: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答:                        

3.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答: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答: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                         

手机倒过来,答案自然来

(一)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张亚凌(1581字)

常规阅读:16分钟    高效阅读:8分钟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选自《中学生阅读》,作品有删改)

1.题目“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中,“你”是指什么?(4分)

答:                        

2.高翔是一个怎样的男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6分)

答:                        

3.文章后面写“最铁的姐们儿芳”“闺密婷”以及“我”现在的发展状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结尾“而我们,都已高翔”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5.对于作品中的“我”,有人认为是个线索人物,有人认为是个主要人物,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                         

手机倒过来,答案自然来

(二)见杨振宁一面不难——王嘉兴(1475字)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了4年书,我第二次见到杨振宁先生——如果前一次算数的话。当时,我挤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举高手机远远拍了一张照。

我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很多学生压根不知道这场活动。我能有这个机会,大概是因为一个久远的承诺:高三那年,我纠结该去清华还是北大,清华招生办给的理由之一就是,来清华可以见到杨振宁。

那并非我想象中的“与大师面对面”,而是院士致辞加领导总结的“官方标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提问环节,学生要走到杨先生身边弯腰,凑在他的耳边讲话,他才能听清。也许是因为太多人夸赞杨先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目睹此景我反而有些惊讶。教科书里的人永远是功成名就时的年龄,这是我第一次把传说中的大师和眼前90多岁的老人联系起来。

两年后的这次近距离接触,是在杨振宁一手推动创立的高等研究院,那栋楼是曾经的清华园四大建筑之一。他的办公室在二楼,外面有一个小隔间,坐着他的助理。进门后,杨先生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看起来比印象里的还要精神。

他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聊天岔开了话题,一下子就能找回主线。只是和过去一样,跟他讲话时需要一字一顿,他才能听清。杨振宁已经94岁了,两侧脸颊无可避免地爬满了老年斑,脖子上的皮肤满是褶皱,但牙齿还是整整齐齐的两排,眼睛里闪着耀眼的光芒。

这次拜访是为活动录制视频。杨先生在邮件中让我们列出想问他的问题,以便提前准备,“Einstein(爱因斯坦)为什么那样成功?”“我们应学多少数学?”例如爱因斯坦是杨振宁推崇至极的人,后一个则可以称得上是他被后辈问过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他可能以为这次和过去一样,只是例行公事。

我们请他说几个有趣的故事。他思考了片刻,便讲起了自己还在美国做研究时,物理学界很喜欢的几个笑话。平日里威严的老先生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年轻时的实验室,神情像个顽皮的小孩,声音明显上扬,自己都忍不住耸肩大笑,笑得声音都变得嘶哑。

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一个做物理的人能拿的奖,杨振宁几乎全都有了。走到哪里,他都是受人崇敬的老科学家,在后辈们的前簇后拥下出席各种活动。

只有在很少的时候,学生们会看到他和妻子翁帆在校园的咖啡厅小憩。两年前,杨振宁读高中和大学的两个孙女回国,他还带着她们去吃饭,“我觉得开一个小咖啡馆很好”。

在学生的眼中,这位国宝级的人物“没什么架子”,没事的时候就在助理的搀扶下到办公室看书,给学生答疑。82岁了,杨振宁还在给本科生教基础物理,一次课都没缺席过。学生期中考试,他亲自监考。下雪天,碰到站岗的保安他会问好,到93岁时,有学生毕业,他还从二楼的办公室里走到楼外,和穿着学士服的学生合影。

杨振宁常常和年轻人感慨,说他们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希望他们抓住机遇,“做出对自己、对国家、对全人类都值得做的事。”

拍完视频,杨先生拿出两本文集送给我们,留我们聊天。研究之余,他常写些文章,有对物理研究进展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界大家的评述,以及对朋友、对父亲的回忆。

听说同行的学弟是邵阳人,杨振宁先生推荐他读读同乡作家十年砍柴(李勇)的《进城走了十八年》,看是否有感触。得知我从物理系毕业后将从事记者的工作,他又喊来助手,,并嘱咐说:“中国有个名词叫传记文学,以为是文学就可以虚假,但真正的传记是没有虚假的。你可以批评,可以赞扬,但不能制造故事。”

临走前,杨先生起身送我们,我帮他把绿色的上衣穿上。高等研究院隔壁的第二教学楼刚刚下课,学生们骑着自行车从门口穿过,这里是清华老校区。87年前,7岁的杨振宁跟着父亲来到清华园,度过了美丽的8年时光,“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爬过”。

1.结合全文,补充下面故事情节。(4分)

杨先生在邮件中让我们列出想问他的问题→                           →杨先生起身送“我们”出清华园

2.分析语句“教科书里的人永远是功成名就时的年龄”的作用。(4分)

答:                        

3.赏析“他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聊天岔开了话题,一下子就能找回主线”中“一下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4.结合文章语句,说说杨振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答:                         

手机倒过来,答案自然来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

在您的关注中坚定前行!

作者邮箱:18216482@qq.com

欢迎留言,不吝赞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壮歌分享交流群